close

林玫伶_小耳.jpg  

《小耳》聯經出版,2010年05月(以下內容從分享時所記錄的文字重新調整)

「一盆花裡,有的花開得大,有的花開得小,都長得一樣漂亮。」


因為作者的小孩是小耳症的關係,讓她創作出這個故事;大約十年前,在小孩四歲時完成的故事。本書是以新生兒的小耳朵為主體,對於來到這新世界的心聲。

「小耳」這個名字的由來:是因為有一位朋友的小孩也是小耳症,每天晚上媽媽都會親吻這個小耳朵說:「小耳朵,媽媽好愛你!」本書的名字「小耳」就是這樣來的。「小」字讓「小耳」變成不是一種病,而是一種很可愛的名字;也改變了作者對於自己兒子小耳症的看法。也跟小朋友說了一個故事:「你有兩個媽媽,另外一個是仙女媽媽,為了讓仙女媽媽找到你,這就是他找到你的記號。」(重新簡單敘述)

作者原本要用第三人稱,仙女媽媽的故事來當作主軸,也有以嬰兒、媽媽的角色來敘述,但寫了好幾次都無法滿意,後來改變了敘事手法,「這樣一個故事,應該由誰來敘述?由作者?由醫生?由嬰兒的媽媽?甚至,用一般童話的手法,由嬰兒自己來敘述?都不是。作者選擇的,是由得了『小耳症』的那隻『小耳』來當敘述者!這種來自想像的童話手法,史作者產生了『抓住讀者』的魅力,也是作者光彩的所在。」(評審林良先生當時所寫的評語分析)

但過程中,「小耳」應該如何說話?說給誰聽?說給嬰兒聽?說給媽媽聽?或同時說給人類聽?但後來她決定「小耳」只能跟「小耳」說話。作者自己賦予這篇童話一種力量。

但這樣特殊的題材,不一樣的敘述方式(小耳說話方式)導致在評選的第一回時並無法吸引評審注意,甚至差點無法入圍。

        一開始的敘述並不知道「小耳」到底有什麼特別,「小耳」以為自己非常的討人喜歡,非常的可愛;一直想要找耳朵聊天,但卻沒有「耳朵」想跟他聊天。故事發展到中間才發現,原來「小耳」是「小耳症」。

        當「小耳」從高峰掉到谷底時,作者刻意讓「小耳」享受自己獨一無二,對於別人跟他一樣都叫「小耳」感到不開心,尤其當對方說:「我們都是畸形的耳朵。」讓「小耳」非常的難過。

        林玫伶老師提到身為作者,寫完作品後並不用去負責讀者的感受,但同時兼為教育工作者,就會透過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小朋友閱讀故事,發現其中的樂趣;可能像是《招牌張與巨無霸》一樣,可能會引導小朋友想像文字所建構出來的畫面,或引發小朋友去發現隱含在文字下的內容。

 

問題一:創作時,或完成創作後,會將作品給朋友、小孩閱讀嗎?

回答一:不會,因為通常都是很緊的截稿日齊,所以沒時間給其他人看。(超級誠實的啦!害我們都笑了)

 

問題二:創作過程中,遇到瓶頸無法繼續完成作品時,應該怎麼辦?

回答二:因為無法同時做兩件事情,所以會硬寫下去,交稿後不合適的話會再進行修改。(的確,有時候會先寫出來再進行修改)

 

問題三:身兼教育工作者與創作者,要怎麼去引導小朋友?

回答三:就閱讀《美女與野獸》時,會讓我想到《蛇郎君》,都是討論愛情。為什麼會有類似的內容?選材上為什麼都是「玫瑰花」?花代表的意義是什麼?為什麼都被玫瑰花花園包圍?如果換成「百合花」呢?每種花代表的意義與背後的文化背景?與小朋友討論過程中,會帶與彼此許多閱讀中的樂趣。《小紅帽》的故事裡,小紅帽與外婆的對話中含有三種器官:耳朵、眼睛與嘴巴。排列的過程為什麼是這樣?這也是符合邏輯的內容。

 

第一次閱讀這篇故事時(就是今天),好感動!而且敘述的方式非常的自然流暢,貫穿全書的感情濃厚;「小耳」從高峰跌到谷底時,旁邊的「小耳」不斷地告訴他「現實狀況」,就好像我們平時遇見「天使」與「魔鬼」一樣。「小耳」的困境似乎變成我們自己的問題一樣:我們期望自己與眾不同,但卻又有依賴同儕的情感。

強力推薦這一本書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oYoCat 的頭像
    YoYoCat

    YoYoCat

    YoYo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